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披露》中的“化工行业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
公司主要从事差异化、功能性聚酯薄膜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根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GB/T 4754-2017),公司所从事的行业归属于 C2921-塑料薄膜制造业;根据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公司所从事的行业归属于C29-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我国的聚酯薄膜工业于20世纪80年始实现工业化。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国内聚酯薄膜行业迅猛发展,已由最初的依赖进口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国,产品种类及质量快速提升。
BOPET薄膜是聚酯薄膜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被广泛认可的综合性能优良的高分子薄膜材料,它以PET为主要原料,经结晶干燥、熔融挤出片材和双向拉伸而得。BOPET薄膜具有力学强度高、透明度高、耐化学腐蚀、透气性小、无毒、耐温性好、耐折和电绝缘性优良等一系列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包装、印刷、磁记录、感光、办公、绝缘、护卡、建筑及装饰装潢等领域,据不完全统计,BOPET薄膜有近2000多种应用场景。近年来,我国BOPET薄膜产业快速发展,该细分行业的发展现状呈现以下特点:
BOPET薄膜优异的物化性能,使产品由最初的绝缘材料、感光胶片、音像磁性记录向包装、一般工业用途、电子电工等方面实行大范围的转移,特别是近年来,高附加值产品份额在增加,产品在光学、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光伏、电工电气等高精尖技术领域的使用,顺应和推动了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行业内企业通过对聚酯薄膜技术研发、生产工艺的不断摸索,根据不同的市场使用条件和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对聚酯薄膜进行必要的改性以进一步提高产品的性能和品质,使聚酯薄膜的应用领域更加广泛。
随着聚酯薄膜行业市场需求的增长,目前国内聚酯薄膜行业的经营模式呈现出分化的趋势,主要分为二类,一类主要是“以量取胜”,通过较大的资金投入形成大规模的产能,并利用其产能优势,获取市场地位,实现其经营目标。另一类以差异化、功能化产品路线取胜,通过不断开发出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与同行企业进行错位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重点研发技术含量高、赢利空间大的功能性聚酯薄膜,以替代进口,提高市场竞争力。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通过业内的努力,新的应用领域已逐渐突破,且成效显著。
与国外的BOPET薄膜生产商,如日本东丽、杜邦帝人、韩国SKC等相比,我国的BOPET薄膜在生产技术、产品质量、生产管理、研发体系等诸多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部分较高端的聚酯薄膜市场仍依赖日本、韩国进口,尤其是存在“卡脖子”的高端化工新材料进口替代市场,目前国内外众多生产商开始深度BOPET的生产研发,如新能源、光学及5G等领域的高端配套薄膜,包括ITO导电膜,MLCC配套基膜等。通过研发具有差异化特色的聚酯薄膜,以应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占领市场。
公司生产的BOPET聚酯薄膜产品结构以有色光电基膜为主,其他功能膜及透明膜为辅。应用领域主要包括消费电子、汽车等。上述终端应用领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具体如下:
2023年,人工智能“AI”的兴起,助推消费电子领域迎来新一轮的创新。统计机构Canalys数据显示,2023年第四季度全球PC出货量已经同比提升3%,结束了连续七个季度的同比下滑,拐点逐渐显现,根据Canalys预测,到2026年全球AI PC渗透率将超过50%。受益于换机浪潮和AI赋能,Canalys预计2024年全球PC出货量将重回增长,达2.67亿台。手机方面,Counterpoint数据显示,中国智能手机市场销量在“双11”两周期间与22年同期相比增长5%。5G、AI等技术与手机融合创新空间广阔,或成为手机创新的下一个突破口。
在智能终端领域,随着5G、AI等技术的日臻成熟,电子产品的形态逐步发生转变,多个品类的智能终端在随身、生活、出行等场景中创新不断,景气度与创新性每年都有新的进展,智能创新正在以潜移默化、多方面着力的形式遍布在日常生活中。智能家居市场以智能音箱/中控平板作为交互入口,控制各种智能终端,整体上有望进入全面互联新阶段。汽车智能化趋势日益明显,众多车企开始加速智能化进程。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持续提升,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化进程也在加速。整体来看,消费电子产业链景气度正在触底回升,而行业创新也在加速。AI技术的兴起将赋能各终端,带来发展机遇。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3,016.1万辆和3,009.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6%和12%,产销量连续15年稳居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市场占有率达到31.6%。宏观角度来看,随着智能化产品力跃升、渠道革新提速、产能全面突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跃升至新的阶段,更多高性价比的可选项成为消费者青睐新能源汽车的推动因素,随着促消费、稳增长政策的不断推进,汽车市场活动和消费潜能将会被进一步激发。
碳纤维作为一种轻质、高强度的先进材料,近年来在各个领域展现出了广泛的应用前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碳纤维行业成为了全球经济的热门领域之一。目前碳纤维行业已步入高速增长期,国产替代进行时,2023年国产碳纤维用量历史上大幅度超越了进口量。未来,随着业内碳纤维技术的不断沉淀、成熟,产业链日臻完善,预计碳纤维行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披露》中的“化工行业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主要原材料的采购模式
原油作为聚酯切片生产的主要原料之一,其2023年价格的下降会直接影响聚酯切片的生产成本,进而可能导致聚酯切片采购价格的下降。
公司具有较强的技术研发实力,经过多年积累,现已掌握诸如双向拉伸有色薄膜制造技术、有色薄膜配方技术、多功能窗膜基膜制造技术、阻燃聚酯膜制造技术及PET薄膜改性技术等多项核心技术并成功实现了产业化。截至年报披露日,公司已获取六十项专利,其中二十二项发明专利。
公司持续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具有较强的产品创新优势。报告期内,公司坚持“差异化、功能性”的经营理念,不断完善及扩大现有的产品种类、提高产品性能和更新技术储备。未来公司将生产光学膜基膜,具体为光学级偏光片用离型基膜、光学级偏光片用保护基膜、光学级触摸屏(ITO)保护膜基膜、背光模组用增亮基膜及背光模组用贴合膜基膜等,公司的功能膜产品系列将得到扩充。除自主研发以外,公司还积极与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开展技术合作项目,吸收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提升公司新产品研发能力。
公司拥有较强的设备更新改造能力。由于公司目前主要生产差异化、功能性的聚酯薄膜产品,除普通膜产品外,还生产多种功能膜产品,因此公司在购置设备时,会综合自身生产条件、工艺特点及客户对产品的需求等因素定制采购,之后还会对购买的生产线进行多个环节的技术改造,除使设备更适合公司生产差异化聚酯薄膜产品的工艺需求外,还可一定程度上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实现高附加值产品的小批量生产,进一步满足客户的差异化需求。
经过多年积累,公司已掌握多项聚酯薄膜材料的先进工艺和独特配方。工艺控制对聚酯薄膜产品质量有较大的影响。公司根据聚酯薄膜产品种类的不同、气候的变化,温度、湿度的差异,对生产线工艺参数做相应的调整,使生产线上的温度链和速度链在相对优化的参数区间内运行,以保证薄膜品质的优异性和稳定性。经过多年的积累,公司逐渐掌握了多种差异化、功能性聚酯薄膜的独特配方,既可以根据客户提供的需求生产不同颜色、规格及功能的聚酯薄膜产品,又可以不断自主创新开发新产品以满足持续迭代的市场需求。
公司通过对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深入分析,经过长期的实践摸索,已形成了以“差异化、功能性”为核心的经营模式。
首先,公司在市场定位、产品定位及经营策略等方面采取与行业内竞争对手不同的发展方式。其次,公司的产品种类、功能更为丰富,应用领域广。再次,公司拟进一步扩大功能性聚酯薄膜的研发、生产和销售,重点研发技术含量较高、盈利空间大的功能性聚酯薄膜产品,以替代进口为发展方向,提高市场竞争力。
公司高度重视产品质量控制,建立了完善的全流程质量控制管理制度体系,从原材料的采购、生产工艺流程的管控、出厂产品检验及售后质量保证等多个环节均制定了严格的质量标准和检验规范。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实现对产品品质的有效管控,公司还配备了在线测厚检测及控制系统、BOPET薄膜缺陷检测设备及光学膜净化系统等设备。公司持续改进和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公司及其子公司先后通过了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确保了产品生产的专业化及质量的稳定性。在公司先进质量控制体系的保证下,公司产品的客户满意程度和服务体验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
经过多年的市场积累,公司凭借自身产品质量的可靠性、品种的多样性、产品交货的及时性及良好的售后服务获取了较为广泛的客户群体且已与多家优质客户建立并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
2023年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和挑战性因素交织,行业竞争加剧,下游产品市场需求偏弱,一定程度上给产能消化及产品盈利等方面带来较大挑战。面对诸多挑战,公司坚持围绕“差异化、功能性”的发展战略,聚焦发展主业,拓市场、强管理、降成本、提效益,追求技术创新,践行精益生产管理,稳步推进募投项目建设试运行及新产品开发进程。 同时,公司持续进行高分子材料领域的探索,布局高性能碳纤维相关领域,以期提高公司未来的可持续发展。2023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22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63.94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350.05万元。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公司加大统筹协调,持续强化“差异化”“功能性”两大产品路线,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下,增强精细管理与灵活经营的能力,进一步夯实主营业务,稳步推进募投项目试运行及新产品开发进程。报告期内公司重点工作情况如下:
新材料的发展,离不开蓄积基础研究实力。2023年公司顶住压力,保持研发投入水平,2023年公司研发投入达1,933.01万元。同时,公司研发方面实现多点联动,与销售积极联动,共同挖掘客户端的应用痛点,针对痛点提供技术解决,提升产品市场命中率与研发生产力;与科研院校联动,在研究的细度、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并联合浙江工业大学及浙江理工大学围绕工艺、装备、产品等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创新,夯实BOPET薄膜的基础研究地基。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专利达60项,2023年子公司浙江和顺成功获批工业和信息化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荣誉称号。
报告期内,面对市场行情波动,公司采取稳健策略,依托新工艺开发、新技术应用等措施,深化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通过特色产品柔性生产线优势,积极响应市场,优化产品结构与布局,保持产品特色优势。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强技术升级和创新、严格安全许可管理、保障环境安全,强化员工培训和教育,积极推动循环经济。建立全面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同时,公司定期组织员工参加安全培训,营造重视安全的企业文化,并致力于废弃物回收利用实施,以实现生产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不断调整和优化经营管理体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并根据中国证监会、深交所等相关部门关于上市公司规范运作的有关规定,积极提高管理水平,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内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