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用材料又称生物材料,是用于诊断、治疗、修复、替换组织及器官或增进其功能的一类高技术新材料,是人工器官和医疗器械发展的基础,多应用在骨科、心外科、齿科、神经外科、整形外科、药物释放载体治疗和医疗美容等医学分支领域。由于生物医用材料与健康密切相关,因此,对其化学结构组成、物理机械等性能,及其与接触时的生物相容性、安全性等指标进行分析检测和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为促进全国各地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生物医用材料相关从业人员进行检测技术交流,仪器信息网网络讲堂将于2020年5月12日举办“生物医用材料检测技术应用与进展”主题网络研讨会,邀请领域内杰出专家和业内人士带来精彩报告,并为参会人员搭建网络互动平台。
袁暾,2000年于华西医科大学获临床医学学士学位,2003年于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获医学免疫学硕士学位,2010年于四川大学生物材料工程研究中心获生物医学工程工学博士学位。2003年起于四川大学生物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作。现任四川医疗器械生物材料和制品检验中心技术负责人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监管科学研究基地生物学评价室研究员等。长期从事医疗器械、生物材料的基础研究,有关有效性,安全性评价和相关标准的制、修订等工作。先后承担和参加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支撑计划、及省部级项目的研究工作,已发表SCI论文三十余篇,主持及参与制定了十余项医疗器械、生物材料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现担任全国外科植入物和矫形器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纳米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分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生物学评价分会委员,中国生物材料学会先进制造分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创伤医学分会-组织修复与生物材料学组委员,四川省药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等。
功能化可降解植入材料产能不断增长,产值年增长率极高,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些材料在体内因为水解、酶解及氧化作用等引起的化学键断裂或由于电化学作用导致的腐蚀而发生降解。在与组织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这些材料可以表现出一些独特的功能,提供更好的组织器官修复或再生的能力。但是,在材料选择和结构设计等方面与传统材料相比会呈现出不同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而与机体相互作用关系复杂,则可能会造成传统的生物学评价方法不适用的情况。因此,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设计,从而有效控制该类产品的质量和使用安全,已成为当前研发,上市及监管中面临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国际上一些机构已经颁布了一系列指导可降解植入材料临床前评价的相关标准与协调性文件。本报告将在简述功能化可降解植入材料的背景、发展及挑战后,介绍评价标准与协调性文件的具体要求,探讨相应评价实验的实施方式,并对当前新器械上市实践中的问题进行讨论。
由于纳米材料的独特理化性质,在生物组织工程材料、生物传感、药物载体、重大疾病诊疗等医学相关领域表现出强大临床应用前景,尤其对于肿瘤等高度异质性疾病的个体化诊断和治疗极具潜力。然而,高度异质性、非平衡的动态生理环境,使得纳米材料进入生物体系并未能如设计地完全靶向目标位点。纳米材料与生物体系内的生物分子、生物膜的相互作用,引起表面理化特性改变,进一步影响其进入细胞的途径、在生物体内的行为及其最终的命运。本报告将重点介绍认识和了解纳米材料在体动态变化与代谢行为,及其与周围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相关检测方法。
童丽萍,生物物理学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功能性生物医用材料,如骨科植入材料、人工血管的构建与表面功能化,以及材料与组织相互作用机理研究。2015年入选深圳市高层次留学回国人才计划,2017年入选深圳市后备人,202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1项,广东省科技项目1项及深圳市科技创新项目3项;在生物材料领域发表SCI收录论文10多篇,一作或通讯文章刊发于Biomaterials(IF=10.273),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IF=8.456)等领域Top期刊;申报中国发明专利10余项。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在医疗领域有广泛应用,如人工血管、心脏瓣膜、脊椎融合器、医用缝合线等。医用材料,尤其是植入类材料需要与长时间接触,并在体内承担起修复和支撑功能,对材料各方面性能要求均较高。因此在新产品研发阶段,对聚合物基础性能的表征显得尤为重要。常规表征包括材料表面性质、材料组成、分子结构、机械性能等。对于可降解高分子,还会涉及到分子链的断裂、分子量降低、降解产物测定等。针对表面性质检测的有光学显微镜、接触角、扫描电镜(SEM)、zeta电位测试仪等;针对材料组成、结构的检测有X射线光电子能谱技术(XPS)、x射线衍射技术(XRD)、傅里叶近红外光谱技术(FTIR)等;反应材料机械性能的拉伸性能测试(stress-strain test)。对于可降解高分子材料降解过程测定的方法有:失重法、粘度法、凝胶渗透色谱法(GPC)、色谱(HPLC)和质谱(MS)等。
李琴梅,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博士,副研究员,2013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主要从事新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以及测试方法开发等研究工作,包括生物医用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高分子材料以及复合材料检测方法研究等。主持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家自然基金4项,省市级科研项目及财政专项13项,横向课题近30项。科研成果发表学术论文32篇,其中SCI收录8篇。
介绍了生物医用材料的类型与应用,对生物医用材料的生物学评价法规进行了概述。对制备得到的角蛋白接枝共聚物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并对生物医用材料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李红卫,2011年1月在北京大学北京核磁共振中心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11年6月参加布鲁克德国总部举办的核磁共振技术培训。随后入职担任北京大学北京核磁共振中心工程师。目前主要负责北京核磁共振中心仪器维护,测试服务及人员培训等工作。目前,已在北京核磁共振中心开展了DOSY、多肽结构解析,蛋白质结构解析等多种新的测试服务,同时也正参与国家重大研发计划一项,主持青年科学基金一项。
a核磁共振技术表征多肽药物的现状; b核磁共振技术表征多肽药物的方法; c通过实例介绍多肽核磁共振表征的过程。
2、报名成功,通过审核后您将收到通知;态度敷衍乱填将不予审核。3、会议当天您将收到短信提醒。点击短信链接,输入报名手机号,即可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