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天津7月27日消息(记者滨 通讯员吴军辉 崔长智)记者从南开大学获悉,该校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遵峰、史林启团队联合国内外多个科研团队,研获了一种大形变电阻型应变传感器。这种传感器在电子皮肤、可穿戴电子设备、健康医疗监测以及工业传感器等领域具有巨大应用前景。
近年来,高分子纳米自组装研究备受关注。高分子与纳米粒子可以自发地形成稳定有序的结构,形成具有新奇电、光、热、力等功能和特性的自组装材料。高分子与纳米粒子的自组装不仅呈现出丰富的形貌,而且也赋予了高分子自组装体动态的功能。
电阻型应变传感器可以通过监测电阻测量形状变化,具有制备简单、检测方便、耗能低的优势,可广泛应用于可穿戴设备与健康医疗监测领域。商业化的金属应变片作为传统的电阻型应变传感器,其测量范围通常小于5%形变,远不能满足可穿戴设备的要求(皮肤最大形变超过50%以上)。
常用的电阻型应变传感器是将高分性体与纳米导电粉末混合起来制成复合材料。其原理是利用拉伸形变下导电粉末之间的接触断开,从而导致电阻增加。该方法很灵敏,但是应变与电阻变化很难成正比关系,且响应滞后,因此难以用于准确测量。
基于以上问题,南开大学刘遵峰、史林启团队,制备出了一种双层褶皱结构的电阻型应变传感器。通过对高分性体纤维预拉伸,然后在高分性体表面自组装弹性体薄层和碳纳米管薄层,再释放预拉伸。利用“释放预拉伸”过程中的诱导作用,构建了“褶皱弹体层”+“褶皱碳纳米管”的“双层褶皱”结构,制备了大形变电阻型应变传感器。
据介绍,该“双层褶皱”结构在拉伸下,褶皱之间的接触减小,从而导致褶皱之间接触电阻增大,材料整体的电阻在大形变范围内(200%)随应变呈线性增加。该传感器可用于监测运动,肢体弯曲和呼吸等,并表现出优异的性能。
7月19日,介绍该研究工作的论文《A Bi-Sheath Fiber Sensor for Giant Tensile and Torsional Displacements》(用于大形变的拉伸和扭转“双层”纤维位移传感器)发表于材料领域国际权威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先进功能材料)上,南开大学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论文第一单位。该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开大学相关计划等资助。
自11月15日起,天津海事局试行天津港新的船舶报告要求,对于进出天津港主航道、海河下游航道及相连港区的船舶, 可不再报告船舶进出港过程中的9个报告点,预计进出该水域的船舶报告通线%;同时对全港船舶取消了2个报告事项。此举将进一步便利船舶通航,提津港通航效率。
近日,向中国人寿等11家受托人划拨职业年金基金共181.75亿元,并于当日分别到达受托人在托管银行开立的受托财产托管账户,标志着天津市职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正式启动。
保税区加快完善和丰富保税维修再制造“四种模式”创新,进一步拓展保税维修业务范围,助推区域内保税维修再制造产业的发展,力争在保税维修制度创新、特色产业发展方面上取得新突破。
记者从南开大学获悉,该校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遵峰、史林启团队联合国内外多个科研团队,研获了一种大形变电阻型应变传感器。